跳转到内容
立法会事务
立法会一题:吸纳创科人才
2019年10月30日

以下是今日(十月三十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廖长江议员的提问(由陈健波议员代问)和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的答复∶

问题:

政府近年锐意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创科中心,并不断优化吸纳外来人才来港工作的政策及措施,以期在国际间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保持优势。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鉴于政府自去年起透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为香港人才清单下合资格人士提供入境便利,又推行科技人才入境计划,政府就该两项举措至今分别接获、批准及拒绝了多少宗创科人才来港工作的申请;就获批个案而言,现时在港及将于本年内来港的人才数目、有关人士的国籍及原居地,以及审批个案所用的时间为何;有否检讨该等举措的成效,包括获批来港人才数目,以及他们的专长及资历是否合乎期望;

(二)鉴于海外地区及邻近的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城市的当局不时调整其吸纳外来人才的政策及策略,政府有否掌握及评估最新形势,并相应检讨及优化本港输入人才的安排,以及推出新的吸纳创科人才计划或措施,以巩固本港在这方面的竞争力;若有,详情为何;若否,原因为何;及

(三)政府就吸纳各类外来创科人才所订的短中期目标为何;鉴于本港的创科发展是大湾区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其中重要一环,政府如何确保本港在吸纳创科人才方面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会互补长短,而不会恶性竞争?

答复∶

主席:

人才是发展创新及科技的致胜关键。政府一直透过吸引、培育和留住创科人才,壮大本港的创科人才库。

就议员提问的三个部分,经谘询相关政策局及部门后,现回复如下∶

(一)劳工及福利局表示,人才清单于二○一八年八月公布,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为符合人才清单资格的申请人提供入境便利。根据入境事务处(入境处)的资料,截至今年九月底,人才清单中「数据科学家及网络安全专家」、「创新及科技专家」及「金融科技专才」这三个专业的申请当中,共有30宗申请符合资格在「综合计分制」下获得30分额外分数,当中25宗已获分配名额,其余五宗正在处理中。已获分配名额的申请人分别来自内地、加拿大、澳洲及英国。

入境处在收齐所需资料及文件后,一般可在两星期内完成初步审理,再提交输入优秀人才及专才谘询委员会(谘询委员会)作进一步评审。谘询委员会每季定期进行甄选,并向入境处处长建议名额分配。每次甄选的结果会在名额分配后15个工作天内于入境处网页公布。

人才清单的相关措施实施刚满一年,政府会留意实施情况,以确保其继续配合香港最新的经济发展和对各类专才的需要。

另一方面,创新科技署在去年六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计划),为输入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来港从事研发工作,提供一个快速处理渠道。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先导计划。

截至今年九月底,创新科技署共接获291宗配额申请,并已全部批出。而入境处共收到99个相关的工作签证或进入许可申请,当中86个获批,九个由申请人撤回,四个仍在处理中。获批来港的人才分别来自内地、台湾、美国、南韩及马来西亚等地。

创新科技署在收到全部所需资料及文件后,一般需时三个工作天批出配额。而入境处则一般需时两星期处理相关的签证或进入许可申请。

为配合本港的科技发展,我们会将计划涵盖的科技范畴由现时的七个增加至13个,并把适用范围扩大至全港所有进行这13个科技范畴研发活动的企业,以及把配额的有效期由六个月延长至12个月。

(二)现时,全球各地也非常积极招揽科技人才。邻近地区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大湾区)城市、台湾、新加坡及日本等地,均有推出积极措施吸纳人才,包括向外地人才给予现金补贴、提供人才公寓、放宽选择工作的限制、以快速程序处理入境及居留手续、延长逗留年期及放宽受养人的居留规定等。

在香港,除了在第(一)部分提及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及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外,政府亦设有其他针对性的入境计划。专业人士可透过适用于海外及台湾和澳门居民的一般就业政策及适用于内地居民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来港就业。非本地毕业生可透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申请留港或回港就业。已移居海外的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的第二代可透过输入中国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计划申请回港发展。

政府会持续检视各项吸引人才措施及入境计划的成效,适时优化输入人才安排,以吸引更多优才和专才来港发展,丰富香港的人才库。

(三)本港对创科人才的需求殷切。根据劳工及福利局于今年五月发布的2027年人力资源推算,在二○一七至二○二七年期间,本港整体人力需求平均每年增长0.3%。但创新及科技产业的人力需求预计年均增长达4.3%,属众多行业之冠。我们的目标是满足业界对创科人才的长远需求。

科技人才难求是不争的事实,但人才招揽不是零和游戏。在创科发展上,香港与其他大湾区城市之间优势互补,所需的人才种类亦不尽相同。香港坐拥雄厚科研实力、世界级的大学、国际化优势、健全的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有条件吸纳国际顶尖科研人才;而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则拥有庞大市场,以及转化科研成果的能力,对相关制造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殷切。相信各大湾区城市会因应其不同的发展需要,采取适当措施,吸纳所需人才,以达致互利共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