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到內容
我的網誌 我的網誌

再工業化 香港所需

月初大埔工業邨的環保紗廠開幕,是近半世紀以來再有紗廠在香港設立。龍達紡織廠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合作,將回收的舊衣物循環再造成可應用於紗線和服裝等的纖維,日產量達3噸,廠房高度自動化。香港發展「再工業化」,不是將傳統製造業遷回香港,而是發揮本港先進科研技術、國際商業網絡、香港品牌信譽等優勢,發展高技術、高增值而佔地少的產業。

在創科驅動下,全球工業從以往勞動或資本密集形,發展至「物聯網」及「服務聯網」驅動的新模式,並衍生高度智能化、自動化而佔地少的新型高端製造業。位於德國的西門子智慧工廠,透過網絡串連控制生產流程,於一分鐘內就可更改工序,以同一條生產線製造過千種產品。工廠佔地較傳統模式為少,生產量卻比20年前提高8倍。事實上,香港的科研技術優勢絕對有能力支撐這類高端製造業的發展。例如HKRITA亦研發出AI系統,可透過分析市場和網絡資訊,預測不同顏色時裝銷量,更精準地管理訂單及庫存,這項技術獲得今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另外,本地公司研發的「魚菜共生」水耕技術,配合自動化及大數據生產系統,在工廈廠房內年產200噸菜,一個月一造收成。這類頂尖的科研技術,能夠從上游改變生產鏈的運作模式,不但可支援傳統企業升級轉型,亦能幫助高端製造業的發展。是故除了環保紗廠和先進室內水耕外,近年亦陸續有新物料製造、精密工程及組裝等高端製造業進駐大埔精密製造中心。香港「再工業化」的潛力不容忽視。

在香港推動「再工業化」的路上,我們需要摒棄凡是有中下游製造部分才等於工業的誤解。工業鏈不單只有製造生產,還包括了設計、研發、組裝、營銷、物流等,每個部分都可能發展成專利密集(IP Intensive)產業。大家都知道,iPhone大部分的零部件都在不同國家生產及組裝,但蘋果公司卻可從中獲得42%毛利,依靠的就是其研發、設計、專利和品牌等高增值部分。而我們日常接觸的電腦、手機所用的晶片,其中一個著名製造商高通,去年憑著晶片技術獲得逾79億美元的稅前盈利,其中專利授權部分貢獻了近七成。香港不但具備發展這類工業鏈中高技術、高增值專利密集產業的優勢,配合我們的國際化優勢及品牌信譽,更可將科研技術轉化成為國際標準,為香港帶來更長遠和龐大的經濟效益。

我深信,憑藉創科可以激活傳統工業和打造新興產業,加上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產業鏈的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再工業化」將可為香港帶來更多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也能讓新產品再次冠上「香港製造」,成為具世界影響力的品牌。

楊偉雄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2018年9月16日